艺术家徐冰在工作室,2019年 摄影:胥欢
徐冰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生于1955年的他毕业于中央美院,曾荣获1999年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06年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和2015年美国国务院颁发的艺术勋章,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虽已从事艺术超过40年,但徐冰从未遭遇过创作中的瓶颈。他始终像年轻人一般保有激情,并从时代中获得无限灵感。
今年已经是徐冰从纽约回到中国的第12个年头了。如今正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徐冰个展:“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也是继2010年其作品《凤凰》之后,他与今日美术馆的第二次合作。这亦是国内首次为公众完整呈现徐冰近些年的长篇艺术影像作品——一部在人类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作品。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2019年
徐冰《蜻蜓之眼》,影像片段
实际上,《蜻蜓之眼》早已参加了国际上多个重要电影节,引发了诸多讨论与话题并获得了极高赞誉。此次,今日美术馆与徐冰工作室专门在展览中打造了“蜻蜓影院”,国内观众终于能够完整地感受这部完全由上传至网络的监控视频剪辑完成的杰作。关于不使用摄影师而用现成录像制作电影的想法,实际上是2013年徐冰在一档法制节目中看到监控录像的使用而获得的灵感。徐冰一直以来的灵感来源总是非同寻常,这往往让他身边的人不禁感叹“这人真是个天才”。徐冰《天书》,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8年徐冰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天书》、《地书》、《英文方块字书法》、《凤凰》等,都是源自生活中那些极为稀疏平常的事物,而艺术家时常能在这些根本没人关注的东西身上挖出宝来,由此承载自己对当下时代最为密切的思考。徐冰通过身为一位“版画人”的严谨创作态度和令人敬畏的庞大工作量,将那些生活中原本令人不以为然的问题探究到了极致。
例如当初的“9·11”事件,当人们对世界产生无限怀疑与恐惧时,徐冰则下意识地在事发地收集了一包残骸尘土,几年后创作了引无数人深省的作品——《何处惹尘埃》。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是徐冰用垃圾废料“拼贴”而成的山水画;《凤凰》更是从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工业废料中“涅槃重生”的精神寄托;《地书》也是由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各种标识符号组合而成的……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小玩意儿,谁都不会多看一眼。但是徐冰却视其为一种语言,继而产生创作灵感。
徐冰《地书对话软件互动装置》,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2007年扫描二维码,
关注正版“时尚芭莎艺术”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艺术内容,绝不容错过!
诗人翟永明曾这样形容徐冰,“他属于天才型的人,却又不是人们普遍所理解的那种天才。他的思维角度、创作方式乃至作品都有着天才式的灵光闪现,但他的天赋中也透着后天努力的因素。”不论艺术上还是生活中,徐冰几乎在每件事上的思维角度都与常人大相径庭。
01
关于,灵感
人到了一定年龄后自然就知道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如果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有些年轻人其实也具备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他们可能没有经验,不知道自身有价值的东西在哪。虽然现在艺术创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综合,涉及各个领域,但我对于艺术的核心部分、灵感来源依旧有着很明确的把握。
我知道的是,艺术创作的思想动力实际上源于艺术现场之外的社会现场。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社会变异永无止境,你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中获取灵感。它对你的启示远比艺术系统不知道要强劲多少倍。所以如果对人类命运关注,对社会问题敏感,你就会有要说的话,就要找新的表述方法,怎么可能枯竭呢?除非你麻木或者死去了,没有思维能力……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02
关于,快节奏的时代
徐冰《蜻蜓之眼》,影像片段
时代的快慢其实是相对的。如果你想说的话和所提出的问题会随着快速的时代变化而失效,那肯定是有其问题的。只要你的思考有价值,或者你的判断到位,那么不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一谈到这个问题,就要遭遇或面临你曾经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这时,就不再存在所谓“快与慢”的事了。
03
关于,网络文字emoji
如今人们广泛使用emoji,是时代的更迭,任何东西的进展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性。这是文化生态,是文化进化论的一种表现。过去,人们对于简体字、繁体字可以争论半天,最后发现根本没必要讨论。此前,火星文也曾遭到很多人反对,说它破坏了中华文明。但事实上,文字作为工具层面的事物就是向着好用、快捷和易学的方向发展。徐冰《地书》,标志剪贴收集本
比如一把古代工艺极其精美的斧子,即使它的确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历史,但作为工具它好不好用?而今天由机器生产的斧子虽然没承载什么文化,但就是好用。干起活儿来你到底用哪一把?文字也是如此。文字本质的功能不在于承载文化,而是一种被使用的工具。
如今,emoji已经逐渐充当文字的部分功能,它不但好用、有趣,还不需要学习,这使得它的发展速度飞快。此外,它还具备传统文字不善于表达的内涵。比如说两个人微信,来来回回已经很晚了,谁都不好意思说停止,发一个月亮的符号,对方就明白了。
04
关于,当下的文化
徐冰《My Book》,版画,1992年
上一代人总喜欢说下一代人:“诶呦!没文化。”问题是每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文化。年轻一代有手机文化、游戏文化……我们这一代有的是电视文化,而鲁迅那一代人根本没见过电视,是纸本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触到的知识的丰富性,其实是无法比较的。今天一人一部手机,等于是随身带着无数个图书馆和博物馆,还伴有即时发生的、还没有成为知识的内容。每一代人都有着被时代规定好的方法和优势,同时伴随特有的局限性。将来等到了AI人的时代,那咱们自然人的文化也许大部分就会变为无效的过去式。
05
关于,5G时代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2019年
4G科技的普及直接催生了天眼、网络直播、新媒体平台、视频APP等诸多产业,《蜻蜓之眼》也正是基于4G时代网络科技基础上诞生的思考,并且得以付诸实现的一件影像作品。关于网络,我不是专家。但我目前正与一个小组在做的一个项目,在如今4G环境下的实施与推进是很困难的。我相信5G时代来临时,如今在进行的这个项目在技术层面上的难题就会完全消失。此外,创作的思考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则就不值得去做。徐冰《凤凰》,美国MASSMoCA美术馆,2013年徐冰《凤凰》,美国MASSMoCA美术馆,2013年
从对以上问题的探讨,足以看出徐冰在思维上的清晰,以及对于问题本质拿捏的准确性。在他长达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其每件作品都提出并试图解决某个该领域从未触碰过的问题,这也是徐冰一直以来创作上的宗旨。
如今在《蜻蜓之眼》后,就又有许多人认为他应该继续影像艺术上的创作,而徐冰则坚定地开始了全新领域的尝试。他非常确定已经做过的事就没必要再重复,除非有新的推进空间。对此,徐冰提到:“通过《蜻蜓之眼》,扩展了移动影像的可能性,我提出的是一种方法,而这个方法对我来说实际上已经不够用了。但这部作品可以给很多有电影梦想的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为它让电影的制作门槛变得低了许多。”艺术家徐冰,2019年 摄影:胥欢
版画出身的徐冰,将版画制作过程中的许多经验体会转换成了思维上的方法论。《蜻蜓之眼》使用的视频素材就如同版画的“规律性印痕”一样,都是被规定好的信息片段,这也是他最习惯为自己缔造的一种创作环境。“我觉得我善于在一个有局限的范围内去开启创造的动力,因为我喜欢这种挑战性和规定性,它真的能够调动我。”徐冰《背后的故事-树色平远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8年
实际上,徐冰的许多作品都超越了当代艺术领域的范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当代艺术的范围,并融入在更大的社会场域中。身为一名艺术家,徐冰并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其作品算不算是当代艺术,他觉得这个不重要。他更在意的是自己未来能继续给人们的思维带来新的内容。艺术家徐冰,2019年 摄影:胥欢
在徐冰看来,艺术创作需要和社会发生关联,从艺术现场之外的社会现场中来,再对社会产生思考上的启发。这也是身为一名艺术家最值得去做的。无论如何,人们始终会更加期待徐冰的下一件作品。因为那一定又是完全超乎想象,或根本不在常人想象之中的深刻的“意外”。
精彩回顾:
古代书画如何辨真伪、分高下?秘笈在此!
[监制/齐超][编辑、采访、文/张婧雅][摄影/胥欢][图片提供/徐冰工作室][原文刊载于《时尚芭莎》10月下]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